埃及学在中国

中国与埃及都是世界上古老的文明国家,早在公元前1世纪,两国已经有了交往,我国古籍中有关于亚历山大灯塔的记载。

到了近代,鸦片战争以后,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渴望了解世界形势,积极研究外国的历史和地理,因而出版了不少介绍世界各国,包括埃及在内的著作和译作。清代的《海国图志》、《瀛环志略》等对埃及的历史作了介绍,并提到了金子塔、石棺等古迹古物。19世纪60年代,晚清政治家斌椿、张德彝和王韬等人西行过程中,途经埃及参观,留下了有关金子塔、木乃伊、狮身人面像等记载。郭嵩焘出使巴黎、伦敦的日记中,还提到了纸草,方尖碑和古城遗址等等。

但是,作为中国的埃及学,或者包括收藏埃及古物,似乎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初,清光绪年间的政治家和金石学家端方(1861—1911)。他于1906年从西欧考察政治回国途中,经过埃及时,临摹了不少埃及的名碑、并购买了原石,总数40多件,最大的有木乃伊像、埃及王像等,都高达6、7尺。不过这些早期的收藏品如今只有少数还有留存在博物馆、私人收藏者手中,大多都已失散。

清光绪宣德年间刊印的《埃及碑释》一卷,介绍了托勒密五世对僧侣的优惠政策和保护,以及僧侣立碑感恩的内容。这块碑帖即有名的《罗塞塔石碑》。
在现代中国,第一位攻读埃及学的学者是夏鼐先生(1910—1985)。1935—1939年,夏鼐求学于英国伦敦大学,获得了埃及学考古学博士学位。在留学期间,1937年,夏鼐随英国调查团在埃及和巴勒斯坦从事发掘工作。学业结束后,1940年,夏鼐在埃及开罗博物馆工作。在这期间,夏鼐与某些埃及学家有过密切交往。特别是还为E.J.鲍姆伽特女士写作《史前埃及文化》一书提供了部分资料。1941年,夏鼐回国后,由埃及学转向中国考古学,多次参加国内考古发掘工作。新中国诞生后,夏鼐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等职。

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北京图书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少数单位收藏了部分埃及学的图书期刊。国内还出版了几部世界古代史的著作。特别是刘麟生翻译了摩赖的名著《尼罗河与埃及之文明》(商务,1931),陈健民翻译了摩赖和戴维著的《近东古代史》(商务,1936)。但是世界古代史学科基本上没有建立起来,更谈不上埃及学研究。

新中国诞生后,在50年代初,我国开始注意世界古代史专业人材的培养,某些院校招收了研究生。1955—1957年,东北师大受教育部的委托,举办了世界古代史教师进修班,聘请苏联专家讲授。1956—1957年,北京大学根据中埃文化协定,邀请了埃及开罗大学教授费克里和亚历山大大学教授埃米尔来我国讲学。他们的讲稿《埃及古代史》和《埃及考古学》分别由科学出版社出版(1956,1959)。 林志纯教授编写和翻译了古代世界史的教材,编辑了《古代埃及和两河流域》资料选辑(三联,1957),王以铸翻译了《古代东方史》(三联,1956)。作为我国高校第一部 教材《世界通史》,由周一良,吴以廑主编,其上古分册主编为齐思和。与此配套的《世界通史资料选辑(上古部分)》(商务,1962)主编为林志纯,这些教材与资料的编写,为学习世界古代史,包括古埃及史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某些院校和研究机构开始引进埃及学图书资料,包括象形文字的铭文,辞典等。

我国的老一辈专家对中国的埃及学的创建工作给以极大的关怀。1985年以来,我国著名史学前辈周谷城,吴于廑和林志纯3位教授用中英两种文字发表了《古典文明研究在我国的空白必须填补》一文。他们指出,埃及学,亚述学等学科已有100、200年的历史,然而这些古代史的分支学科对于我们都是“空白学科”。他们呼吁:“研究埃及古代文字,苏美尔·阿卡德文字……通过这些古文字基础以掌握的有关的材料,进而研究和理解这些古文明。”

同年,经教育部批准,东北师大建立世界古典文明研究所(IHAC),并于1986年创办了英文版的《世界古典文明史杂志》和《通讯》。从1985年开始,东北师大历史系开设了世界古典文明史专业班。研究所先后聘请了 ,比利时和美国的埃及学家前来讲学。1991年10月,经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批准,内蒙古民族师院成立了世界上古史·埃及史研究所,主要从事埃及学的研究工作。

为了培养我国的埃及学人材,自1978年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大学等院校先后招收了几批埃及学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他们有的已学成毕业,获取了学位,被分配到高校或研究所工作;有的被选送到国外进修、深造。内蒙古民族师院刘文鹏教授首次应国外邀请,出席了在开罗举行的第5届国际埃及学大会(1988),他所提交的论文分别被第5届和第6届(意大利都灵,1991)国际埃及学大会收入论文集中。

近十几年来,我国的埃及学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世界上古史纲》(人民出版社,1979,1981)包括埃及史在内,以新的体系和内容体现了我国学者的努力和成就。《历史研究》、《世界历史》等杂志和某些学报发表了一些埃及学的论文,特别是还就古埃及的早期城市和城市国家的问题展开了讨论。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学者第一次编辑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的《考古学》和《外国历史》等卷选登了埃及考古,古埃及史等方面的一些重要词目。

在古埃及的文化,特别是文学艺术方面,出版了一批著作。例如,《人类早期文明的“木乃伊”——古埃及文化求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我国学者集体编辑的10卷本的《世界美术史》(第2卷,山东美术出版社,1987)也给古埃及艺术以重要地位。还有《古埃及神话》(湖南少年儿童出版,1989)也开始在国内流传。

作为全国性的学术团体,中国世界古代史研究会,自1978年成立以来,相继召开了4届年会和若干次分组会。研究会的西亚北非史组与兄弟院校合作,在西安(1985)和南昌(1992)召开了古代西亚北非史学术研讨会。与会人员,包括外国专家,就如何发展我国的埃及学,以及古代北非城市国家和文化交流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

建国以来,我国的世界古代史学科虽然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重视;老一辈专家和中青年学者也作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是,由于基础薄弱条件限制,发展缓慢,其分支的某些学科,特别是埃及学,也仅仅是刚刚起步。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对外联系的加强,需要更多地认识和了解世界各国的现代及其历史文化,包括古老的埃及文明在内。我们相信,在新潮流的冲击下,我国的埃及学必将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而逐渐发展起来。

本文摘自《世界历史》(1994)有删选。
作者向若,内蒙古民族师院教授。

关联信息:
8埃及学
8埃及学参考书目

--**-- Copyright © 2000-2021 HydeKong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