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气势非凡的胡夫金字塔南侧,有一座看上去小巧玲珑,设计新颖别致,造型优美的博物馆,它就是著名的太阳船博物馆。太阳船作为埃及古代文明的又一见证,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一颗耀眼明珠。

太阳船,这个名称听起来多么神秘!但它究竟是什么呢?古埃及人尊太阳为创造万物、主宰一切的拉神。他们生活在尼罗河畔,两侧是广袤无垠的沙漠,船只是沟通河谷两岸的唯一交通工具。他们见太阳每天东升西落,周而复始,想象天空是浩瀚无际的海洋,太阳每天乘船两次航行:一次在白昼,乘坐白昼之船“玛阿内杰特”由东往西,飞渡太空;一次在夜晚,乘坐夜间之船“梅塞凯底特”,自西往东,穿越冥府。这就是太阳船的来历。古埃及人还把夜间比喻为死亡,所以又认为,太阳是天天复活、转世的。法老自封为拉神之子,他们渴望享受太阳神的永恒生活,因而仿制太阳船,置于金字塔旁,以便驾崩后其灵魂与太阳神一样,乘船遨游太空。

人们根据历史传说,推测金字塔下面可能埋藏有太阳船。为了解开这个谜,埃及考古工作者作出了不懈努力。他们首先对胡夫金字塔的塔基进行清理。1954年5月,当时在开罗西南郊吉萨高地工作的考古学、后任《金字塔报》副刊主编的卡玛尔·马拉赫在胡夫金字塔塔底南侧18。5米远的地方,发现一截围墙的残存部分,拆除、挖掘后显露出东、西两个长方形石板阵,两者间隔3米,每阵排列着41块打凿磨光的白色石灰岩石板。卡玛尔·马拉赫认定它们是洞穴的盖板,经多次请求,他获准打开东边的洞穴。同年11月,东坑的第一块石板被吊起,卡玛尔·马拉赫便进入坑内,他虽什么也看不见,却有一股幽香扑鼻而来。他激动万分地拿出镜子,将从石板缝透进来的阳光折射入坑内,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块大小、长短不齐的木块以及一些芦苇绳索,它们虽已历经4600多年,但仍不蛀不烂。两个月后,东坑的石块盖被全部吊离。据考证,坑内藏的原来是胡夫法老生前使用的一艘御船。胡夫死后,其三太子达达夫·拉继位,用这艘船将胡夫的木乃伊从当时埃及首都猛菲斯运至吉萨,葬入大金字塔里,随后把这艘由1224块木料制成的船拆成650份,整齐地安放于石坑内。胡夫太阳船的出土,被认为是20世纪中叶埃及考古界最伟大的发现,也是迄今发掘到的最完整和最古老的船只,对于研究古埃及造船、航运、胡夫生平和当时社会经济生活具有重要价值。消息传出,轰动了埃及和国际考古界,纳赛尔总统曾到现场视察,表示祝贺。

安放太阳船部件的石坑长31米、宽2。6米、深为3。5米。坑上盖着的41块石板,代表当时埃及全国41个州。每块石板长4。5米、宽0。8米、厚1。8米,平均每块重18吨。石板上达达夫·拉的名字仍清晰可辨。坑口封闭严密,内置麝香和其他防蛀香料。大块大多为雪松木,最长的达23米,最短的不足10厘米。据记载,胡夫之父曾派40艘船从黎巴嫩运雪松木,造船的木块可能就是那次运回的雪松木。尽管胡夫时代已出现了铁器,但全船却找不到一颗铁钉。原来,造船匠们在木版上凿了4000个洞眼,用5000克棕绳如同缝衣一般将整条船穿扎起来,利用雪松木下水膨胀、棕绳遇冷水收缩的原理堵塞缝隙。埃及著名的文物修复专家艾哈迈德·尤索夫在既无图纸又无文字资料可供参照的情况下,克服重重困难,历时11年,终于在1968年将船板重新组装,使胡夫太阳船昔日的雄姿重新展现在人们面前。

复原后的太阳船像一只流线型大枣核,全长43。4米,最宽处5。9米,船头高6米,挺立似木柱,有纸草花雕刻图案;船尾后翘,先往里勾,后直向外,高7。5米;船中央有木架搭起的两间舱,长9米、宽4米;船头有一凉棚,上盖芦苇,系船长指挥室。两舷各配5支桨,桨长8。5米,船尾另有两支桨做舵用。每支桨配水手两名,航行时共需24名水手。船上还备有测量水深用的一根木蒿以及停泊时挂缆用的一把木槌和两根木楔。

1982年3月6日,在挖掘现场,由意大利工程师精心设计,装配有现代化恒温设备的太阳船博物馆宣告建成,已故埃及总理毛希丁主持了博物馆开馆仪式。博物馆的外形呈船体,两侧镶嵌着透明玻璃,以保证馆内光线充足。走进宽敞、明亮、洁净的展厅,参观者都要穿上特制的鞋套。为了使观众能看清太阳船的各个部位,博物馆建筑分上下两层,参观道绕太阳船盘旋而上,太阳船被钢架托起置于博物馆中央,太阳船体被涂刷成棕色,远远望去,宛若一件精美的工艺品。

关联信息:
8胡夫金字塔

--**-- Copyright © 2000-2021 HydeKong All Rights Reserved --**--